我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:一隻烏鴉和小夥伴在一起時,看誰都不合它的意,為此,它打算飛到別處去,途中遇到一隻鴿子,鴿子問烏鴉:「你這麼辛苦,要飛到哪裡?為什麼要離開夥伴呢?」烏鴉憤憤不平地說:「其實我不想離開,可它們個個都一身的毛病,太可惡了,我不想和它們在一起,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。」鴿子聽後說:「別白費力氣了,如果你不認識自己的問題,不改變自己,你飛到哪兒都是一樣的。」
看到故事中的烏鴉真是可悲又可憐,它不省察自己的問題在哪裡,反而總忿忿不平地責怪、抱怨小夥伴,認為是小夥伴毛病太多,無法相處。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,多少時候也和烏鴉一樣臨到事總喜歡埋怨別人,而不去認識自己,即便是一家人,也是充滿了責備、抱怨,不能正常相處。就如:做丈夫的總是埋怨妻子,對自己不夠理解、體諒;做妻子的常常責怪丈夫,對自己不夠溫柔體貼,關心照顧;做婆婆的總是責怪兒媳,不會勤儉持家,對自己不夠孝順;做兒媳的常常埋怨婆婆太挑剔,不把自己當一家人;做父母的總責備兒女不夠聽話、懂事,讓自己操碎了心;做兒女的總是抱怨父母管這管那,剝奪自己自由的權利;朋友、同事、兄妹之間也常常為自己付出多了,別人回報少了而相互埋怨、指責;與人交往中發生衝突時,只是一味地責怪別人不好,把矛頭全指向對方,為自己講理、叫屈……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無辜的受害者,有充足的理由責怪、抱怨他人。因著這樣的抱怨,我們的人際關係日益緊張,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理解與寬容,而是充滿了敵對與仇視,為此我們常常活在痛苦中。我們也都渴望能與身邊的親人朋友和睦同居,彼此相愛,卻又無一例外的在互相傷害,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常常活在抱怨、指責中呢?
看到故事中的烏鴉真是可悲又可憐,它不省察自己的問題在哪裡,反而總忿忿不平地責怪、抱怨小夥伴,認為是小夥伴毛病太多,無法相處。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,多少時候也和烏鴉一樣臨到事總喜歡埋怨別人,而不去認識自己,即便是一家人,也是充滿了責備、抱怨,不能正常相處。就如:做丈夫的總是埋怨妻子,對自己不夠理解、體諒;做妻子的常常責怪丈夫,對自己不夠溫柔體貼,關心照顧;做婆婆的總是責怪兒媳,不會勤儉持家,對自己不夠孝順;做兒媳的常常埋怨婆婆太挑剔,不把自己當一家人;做父母的總責備兒女不夠聽話、懂事,讓自己操碎了心;做兒女的總是抱怨父母管這管那,剝奪自己自由的權利;朋友、同事、兄妹之間也常常為自己付出多了,別人回報少了而相互埋怨、指責;與人交往中發生衝突時,只是一味地責怪別人不好,把矛頭全指向對方,為自己講理、叫屈……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無辜的受害者,有充足的理由責怪、抱怨他人。因著這樣的抱怨,我們的人際關係日益緊張,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理解與寬容,而是充滿了敵對與仇視,為此我們常常活在痛苦中。我們也都渴望能與身邊的親人朋友和睦同居,彼此相愛,卻又無一例外的在互相傷害,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常常活在抱怨、指責中呢?